——集团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协同的绿色实践探索
“十四五”以来,集团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为指引,瞄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,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以产业升级为实践路径,通过实施18项重点环保工程、攻克瓦斯全浓度利用难题、创新矸石山“生态+产业”治理模式,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,还构建了“工业减碳——生态增绿——民生共享”的可持续发展闭环,为传统能源化工企业的转型树立了标杆,提交了一份技术深度、产业广度与民生温度兼备的绿色转型答卷。
从治污到循环的绿色变革
在丰喜泉稷公司的生产厂区,一场针对工业粉尘的“绿色手术”正改写传统化工企业的生态形象。此前,尿素造粒塔采用湿法除尘技术,颗粒物排放量高达36kg/h,造粒塔顶存在明显的脱尾现象、排放超标及现场环境卫生差等问题。为此,该公司引入干法除尘装置对尿素粉尘回收进行升级改造。投运后,颗粒物排放量降至4.6kg/h,无拖尾且环境达标,日增尿素回收753.6kg,实现了粉尘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双重突破。
水资源循环利用是集团生态治理的另一核心战场。依托18项重点环保工程,集团在化工板块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中水回用管网,构建“污水收集——深度处理——循环复用”的闭环体系。截至8月,集团中水复用率已提升至69%,处理后的废水广泛用于设备冷却、绿化灌溉等场景,每年节约用水量超70万立方米。在此基础上,集团同步推进生态建设,形成“污水净化——生态补水——景观提升”的复合效益链。
从安全隐患到清洁能源的价值重构
在余吾煤业公司,瓦斯正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“黄金能源”。集团突破传统瓦斯利用局限,构建“8%以上高浓度瓦斯发电+8%以下低浓度乏风氧化”的全浓度利用体系:高浓度瓦斯直接接入发电机组,年发电量达2200万千瓦时,减排二氧化碳量巨大;低浓度乏风则通过蓄热式氧化装置处理,释放的热能用于供暖。
技术突破的背后,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协同。集团联合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,开发出“直冷式深焓取热技术”。在古城煤矿,该技术支撑的矿井乏风供暖工程,44台取热箱并联安装,可无缝滚动除霜,非满负荷时能提升热泵能效。项目替代传统燃煤锅炉,建成后年减标煤6138吨,减排CO约16,081.6吨、SO52.2吨、NO45.4吨,实现零污染物排放。
从矸石回填到绿脉重生的生态蝶变
漳村煤矿应用岩巷矸石不升井“前进式”回填工艺开展矸石山治理,该工艺的实践为矿矸石处理提供了新路径,今年累计回填矸石6万余吨,减少了矸石升井量,实现“产矸不升井、矸石零外排”的阶段性目标,降低了地面环保治理成本与土地占用压力。同时,在矸石山种植植物,(草坪)采用“播种造林”方法,选用耐旱、耐贫瘠且生态适应性强的侧柏与白皮松作为主要绿化树种,种植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,形成了稳定的乔木绿化层,有效遏制了矸石山扬尘,改善了区域生态景观。
集团创新生态修复的同时,更挖掘矸石山的“能源价值”。在修复后的坡面架设单晶硅光伏板,建成占地130亩的光伏长廊,年发电量达1400万千瓦时,所发电量优先供给周边村庄,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。这种“上光下植”的立体开发模式,大幅度提升收益,真正实现“黑废”变“绿金”。
从盘活资源到生态增效的多元化实践
延续集团“资源盘活+生态增效”的绿色发展思路,47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作为生态与经济协同的关键载体,正持续释放多元价值——一期25MW项目自2024年7月全容量并网发电以来,安全稳定运行满一年;二期22MW项目稳步推进,为“工业减碳——效益提升”闭环注入新活力。
其中,一期25MW项目依托煤矸石山、闲置场地等“沉睡资源”,采用“自发自用”模式,效益成效显著:截至今年8月31日,累计供应绿色电力4047万千瓦时,实现营业收入约2200万元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万吨,既满足了企业绿色用能需求,又为企业降低了用电成本,又为生产运营提供了可靠的绿电支撑,更辐射和带动了其他行业——王庄煤矿矸石山项目开创国内“光伏+生态治理”先例,正通过山西省地方标准制定向全国推广,煤基清洁能源公司、五阳煤矿西湾斜井等项目则盘活了化工事故水池、废弃矿井,为同类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“潞安样板”。
当前,二期22MW光伏项目进入攻坚阶段。该项目整合余吾煤业公司、古城煤矿、常村煤矿、司马煤业等五家单位的建筑物屋顶、停车场等闲置空间,规划建设5个单项光伏项目。目前前期手续已办结、正挂网招标,预计9月可完成EPC与监理招标。项目建成后,年均发电量可达2687万千瓦时,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.6万吨,能进一步推动绿电覆盖企业生产全链条,强化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。
从技术突破到系统创新的深层逻辑
潞安化工的绿色转型,并非单一技术的“单点突破”,而是制度、技术、人才协同发力的“系统创新”。
在制度层面,集团制定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》,将能耗双控等指标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,倒逼各业务板块推进节能改造。仅今年1—7月份,集团各单位就完成了119项节能改造项目。
在技术层面,集团牵头筹建“山西省煤炭大型气化技术创新中心”,聚焦晋华炉煤气化技术迭代,已成功研发出晋华炉3.0版本,使煤炭转化率提升至98.5%以上,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。该技术已在全国17个省份推广应用,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。
在人才层面,组建AI鲲鹏工作室,探索人工智能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:通过AI算法优化瓦斯抽采参数,使瓦斯抽采效率提升3%;利用机器视觉监测矸石山植被生长状况,实现生态修复的“精准管护”;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水循环系统,使中水复用率进一步提升的目标可期。
对于潞安化工集团来说:“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,让每一克煤、每一方气、每一吨矸石都释放出生态价值。”从粉尘回收的“小切口”到全产业链的“大变革”,潞安化工正以生态为笔,全力绘就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“绿色新篇章”。